更具新闻影响力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主页 > 新闻 > 科普 >

北京的秋,从一场品茶会开启

发布时间:2020-11-10 14:2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北京的秋,从一场品茶会开启

金秋十月的一个周日,茶友的一个呼唤,笔者便兴致勃勃地跨过大半个北京城来到了位于著名的马连道中国茶叶第一街的百茶研究院,只为了参加来自云南勐海的黄金班章茶等茶品的品茶会。

黄金班章茶,其实就是用黄片制作的生普洱茶,又名黄飞叶。喜欢喝普洱茶的老茶客都知道,黄片在茶农的眼中,本不值钱。因在茶农采摘鲜叶的时候,会夹杂着些许相对粗老的叶子,这些老叶子待加工成毛茶以后,其条索等外形会影响到毛茶的品相,于是茶农只能把里面的那些过于蓬松、不成形的老叶子挑拣出来,这些被挑选出来的老叶子就被称为老黄片。通常,茶农每年挑选出来的量不会大,但毕竟是自己辛辛苦苦采摘下来的茶叶,舍不得扔,茶农就权且留作自己平常随便喝喝之用了。不得不想起,著名大文人汪曾祺先生在写到自己当年下乡务农时,与农民一起起萝卜时的情景,“起萝卜的时候可以随便吃。起出一个萝卜,一看不怎么样的随手扔进了大堆里,等着运到城里去卖。看着这不错的,就往地下一扔,然后就一人一块的啃了起来。”于是,有了城里人都在悄悄传播的一个秘诀:农民自留的就是好的。

今天的人们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不难看到这样的场景——经常会有人在酒店吃大餐的时候会附加上一条要求:把你们厨师做给自己吃的“员工餐”来上一份。如果做餐饮的朋友看到这里,他旗下餐厅的菜单上从此会不会有了一道名为“员工餐”的菜品?

凡事喜欢寻根问底的我们都知道,同样的东西,来源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正如《红楼梦》中,在每日银钱如流水一般流过的王熙凤眼里,二十两银子只能给下人做衣裳,而随手赏给了穷人刘姥姥后,却成了刘姥姥开启小本生意的经济基础。对于黄片的出身,我们也是需要进行考量的。

黄片历来就有,并不是某个茶品牌的独创。难得的是,黄金班章是来自普洱茶界著名的布朗乡老班章村的黄片。老班章茶在普洱茶江湖中素有“王”的尊称。试想,从王者身边走出来的人或物是不是也是霸气外露呢?老班章茶本来就少,而挑出来的老黄片则更是少之又少,必须累存上几年才能做出一号茶来。因此,这款黄金班章茶成了可以光名正大地表明自己拼配茶的身份的一款茶品——拼配在了年份上。也正因如此,使得黄片茶的滋味除了常规的汤色橙黄,滋味甘、甜、香之外,更多了丰富的层次感,一年品有一年的魅力。

想起几年前,笔者有一次和几位新进茶友一起喝茶,带去的恰好是一饼易武老黄片,和另一位茶友带去的某大牌普洱茶PK的结果是“这黄片好喝!”于是,在坐的茶友立即致电昆明的朋友,让她帮忙去买黄片,却不料电话那头听成了“黄片儿”……于是,对方在电话里直解释:“买卖黄片儿是违法的……”此“黄片”,非彼“黄片儿”也。这也说明那些年,黄片的确是鲜有人知。

于笔者而言,成为黄片铁粉的原因是在一次一年一度的春节回云南老家过年期间,因多年在外生活,已经严重“水土不服”的笔者,在昆明候机返京时,抽空到茶友张宗群女士的倮倮茶仓品茶。茶友听说笔者肠胃不舒服,立即拿出自己珍存的2003老黄片冲泡了起来,一碗茶汤下肚,笔者立即全身通泰。自此,笔者对云南普洱茶的魅力,五体投地。

秋叶醉美时,云南的普洱茶人跨过大半个中国,为京城的普洱茶友送来了难得一遇的黄金班章——黄片茶,正是这一壶普洱茶,使得笔者有了跨过大半个北京城来“泡你”的动力。

上一篇:全球首发成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关键词
下一篇:一颗金属球,泄露小行星心事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