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具新闻影响力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主页 > 新闻 > 科普 >

张兴钤:执着求学 核武报国

发布时间:2021-10-14 15:3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1921-2021 奋斗百年路·科星熠熠


今年百岁高龄的张兴钤是我国著名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1年10月出生于河北武邑。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中,他奋战在研发实验的第一线,历任原211工厂的实验部主任、原901工厂总工程师等职位,参与组织领导了爆轰物理、特殊材料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开创性地提出模拟装置放松公差试验,为判断核武器性能提供准确数据。张兴钤为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辗转求学 孜孜不倦


在战火纷飞的20世纪20年代,少年张兴钤从山东、天津、上海多地辗转,动荡的环境更激发了他对知识的渴求。1937年8月淞沪会战打响,上海中学校园的教学被中断。一直埋头苦读的张兴钤被中国军人英勇作战和上海民众誓死保卫家园的壮举深深震撼,立即与同学们加入抗日青年组织“复兴社”,并开始了募捐和慰问伤兵等活动。在进步刊物的影响下,张兴钤逐渐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落后与帝国主义的经济压迫是导致他家族落寞的根本原因。

上海沦陷后,张兴钤与同学们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中,一路周折奔赴正处于抗日高潮的武汉,抗日报国的火种在张兴钤的心中越烧越旺。然而,在武汉他并没有等到空军招募的消息,他参加的无线电班也没有提供任何系统的军事训练,失望中的张兴钤却意外得到了报考武汉大学矿冶系的机会并被录取。武大“明诚弘毅”的校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校风,饱和的学业任务,频繁深入的矿山实践训练,都成为张兴钤最难忘的经历。战乱中的武大师生时刻肩负着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张兴钤也加入了学生组织“抗战问题研究会”,他日益意识到革命不是空谈,而要参加实际斗争。思想日益成熟和进步的张兴钤于194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精进学术 坚定归国


大学毕业后,张兴钤经过严格审查和引荐到重庆綦江就职,随后又被调到鞍山工作,期间他考取了赴美参加实习技术人员学习的资格,于1947年6月到底特律的钢铁厂实习。美国工厂规范的管理方式和先进的设备让他大为震惊。工厂实习辅以夜校学习的模式仍让他感到自身基础薄弱,于是他主动联系凯斯理工学院,获得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在那里,他刻苦攻读,就连寒假也用来选修课程。他甚至自费延长在美学习时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获得了硕士学位。彼时国内战火纷飞,张兴钤继续求学,凭借出色的履历和硕士论文,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麻省理工的一名博士生。身处浓厚的科研氛围中,一向刻苦的张兴钤如虎添翼,取得了金属理论的重要成果,并得到同行的认可,1952年他顺利获得博士学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张兴钤归国的决心愈发坚定。他婉拒美国导师劝说,顶着美国政府留学生归国禁令的压力,1953年5月,他与李恒德、师昌绪等人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表达了留学生希望回国并希望政府提供帮助的心愿。他在给美国总统的公开信上签名,要求其撤销对留学生回国限制。他们还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信,控诉美政府的非人道行为。迫于各种压力,美国政府终于发出了中国留学生可以离开美国的通知。1955年6月,张兴钤等20多位留学生终于回到袓国。


投身核武 建功立业


归国后的张兴钤凭借扎实的科研功底,开始了北京钢铁工业学院金属物理学科创建和人才培养的工作。他如火如荼地开展事业,1962年底,张兴钤突然接到组织部门的紧急调令。第二年,他离开北京、离开妻子家人,在茫茫戈壁开始了隐姓埋名的“核武”事业,一走就是18年。参战“596”以及氢弹的研发,身为实验部主任的张兴钤与同事们克服了高原反应、恶劣环境,自力更生进行理论创新和验证实践,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这项事业要实现苛刻的零失误,最终仅用2年8个月就完成了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的跃升,一再刷新美、苏、英等国的纪录,让世界为之震惊。1985年,张兴钤因为在“氢弹的突破和武器化”项目中有突出贡献,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张兴钤这位少小离乡、辗转求学、刻苦钻研、笃定归国的科学家与党同龄,历经百岁的不凡一生,不仅谱写了一位立志改变命运的少年成为国家核武器栋梁的个人奋斗之歌,更是中华民族从战乱中走过,经历救亡图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百废待兴到东方崛起的历史缩影。

上一篇:曹娥江大闸:一座水闸带来的海晏河清
下一篇:台风圆规持续加强 登陆最大风力或达13级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