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具新闻影响力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主页 > 新闻 > 解读 >

观点1+1:上海地铁“禁外放”,文明需规则护航

发布时间:2020-10-30 10:0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12月1日起,新修订的《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将正式实施。其中新增了针对手机等电子设备声音外放的禁止条款。上海地铁方面呼吁,共创安全文明乘车环境。

置身公共场所,切勿大声喧哗,是一种基本的文明素养。这可以保护个人隐私,也不会打扰别人生活,更将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公共秩序。同理,在较为封闭的地铁车厢里,乘客说话不宜“大嗓门”,更不该用电子设备的“大喇叭”。然而,还是有个别不自觉的人,旁若无人地扰邻,被劝阻反而叫嚣“管不着”,甚至由此引起纠纷,实在令人摇头。上海地铁出台规定,是从制度上对有关行径说“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文明需要自我养成,也有赖于外部约束。外部约束的作用是,如果某些人管不住自己、一意孤行,要接受相应处理。一旦劝阻无效,“不文明记录”很可能派上用场,“上榜者”会面临在一段时间内行为受限。这固然是一种惩处,但更重要的是,向当事人和社会传递正确导向,减少类似行为发生。文明需要规则“保驾护航”,自律与约束相辅相成。

这之中也有“度”。比如,多地已实行地铁车厢内禁食,但并不指向婴儿和病人。当婴儿需要喝奶、低血糖者亟需摄入糖分,管理者和其他乘客是可以理解的。一些地铁站还专门设置“母婴室”,为妈妈们提供方便。至于电子设备声音外放,倘若是不小心打开,赶紧关上,说声抱歉,也不是什么大事。在界限和体谅之间,人们心中有杆秤,要人性化,不能“教条”,已成为社会共识。

还有人把上海地铁“禁外放”与京沪高铁将推“静音车厢”联系起来。不得不说,这未必是一回事。一方面,京沪高铁“静音车厢”尚无更多细则;另一方面,“静音车厢”只是乘客购票时的一个可选项。根据国外经验,选择“静音车厢”的乘客,手机需被调成静音,说话须离开“静音车厢”,甚至连广播报站都被取消,乘客要根据车内显示屏自行获取有关信息。换言之,“静音车厢”已不是文明乘车的问题,而是乘客需求与运营服务多元化的体现。

地铁车厢“禁外放”并不干涉人们的“自由”。喜欢听歌、刷视频的人完全可以戴上耳机“独乐乐”,这也是尊重他人的做法。实现个人权利,不影响他人权利,这样的权利诉求才是被规则以及法律所保护的。健全完善制度法规,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有助于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努力做文明的建构者,从身边小事做起,也将从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受益。

观点1+1:上海地铁“禁外放”,文明需规则护航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 。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蒋萌、仝宗莉)

上一篇:人民网评:用奋斗告慰英灵,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下一篇: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以过硬本领展现作为、不辱使命”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