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具新闻影响力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主页 > 新闻 > 解读 >

人民网评:“法治五福”,以公平正义维护小康社会人民福祉

发布时间:2021-09-28 12:3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功。司法审判在这场追求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长征中,贡献了哪些助力?一场高规格发布会回答了这个问题。

9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司法审判服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闻发布会。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贺荣等出席发布会并回答媒体提问。通观整场发布会,让人感到,司法机关送出的“法治五福”是以公平正义维护小康社会人民福祉的重要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民必须有张“平安福”。平安是民心所系,是发展之基,是小康生活的应有之义。作为社会的普通一员,我们评价生活安宁与否,不只会看统计数字彰显司法机关作出了哪些努力,更关注身边生活的“钉子”会不会及时拔出、热搜上蹿红的隐患能不能有效清理。安全感来源于数字和事实,更源自不被打扰的心绪。

对于百姓的安全关切,审判机关做到了“事事有回应”。近年来,人民法院在推进扫黑除恶、惩处电信网络诈骗等工作上持续发力。针对妇女儿童的暴力、虐待、性侵等犯罪,依法从重量刑。针对食药“黑作坊”等引发社会不安的问题,由庄严的宣判写下定论结语,斩断了伪劣造假链条,“舌尖上的安全”得到坚定的守护。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市场主体理应乐享“丰盈福”。小康社会着眼群众全方位的幸福感,经济发展水平就是衡量进展的重要标尺。法治是企业发展的“合伙人”,更是经济平稳运行的润滑剂。

贯彻新发展理念,司法机关最亮眼的成绩是:更平等、更有力。各级法院响应中央部署,落实平等保护,不因当事人个体差异影响诉讼地位的高低。此外,持续加大了产权保护力度,也为良好营商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最高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及北京等地四家知识产权法院上线,对应的是2020年审结有关知识产权案件比十年前增长86.1%。一起技术秘密侵权案判赔1.59亿元,刷新了类案赔偿纪录,纠正了知产官司“得不偿失”的错误印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康宁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百姓口碑是检验工作成绩最直观的“晴雨表”。用法律对准群众的“急难愁盼”,需要关注农业农村这样有长期历史沿革的老问题,也要解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增添的新挑战。

近年来,神州大地见证了新时代的“送法下乡”。在新一轮的“法治下沉”中,司法与民生进行着亲密接触。随着最高法院作出推动人民法庭高质量发展的部署,更多乡间法庭、巡回审判点敞开大门,成为公平正义向百姓生活进一步延伸的根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捍卫百姓心中的“正气福”。“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在小康社会中,司法案件不止关系着定分止争,更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通过办案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成为公序良俗的“兜底条款”。

人民法院对引领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责,有着愈发深刻的体认。应《民法典》对于人格权保护的强调,各级法院旗帜鲜明地保护英烈人格权益,依法审理了“氢弹之父”于敏名誉权纠纷案等一批典型案件。同时,深化裁判文书公开,庭审直播超过1470万场,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树公信,心有所愿,正义即在眼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法院必须送出“进取福”。这些年,人民法院工作机制向前延展、全程改进,实现了司法事业的迭代升级。以兼顾司法规律与群众需求的机制创新,迈过横在群众小康生活前的“最后一公里”。

在纠纷处理前端,调解室和诉讼服务中心划出解纷“快车道”,网上立案1171万件的“胃口”固然可观,在线调解案件2113万件的“消化能力”同样喜人。在审判开庭的中段,最高法院出台《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标志着互联网法院的探索走向成熟,中国司法率先全面拥抱光纤传输的数字正义。

法治福祉是我们小康生活的一个侧面。如果在幸福感中能品尝出公平正义的甘甜,那么对于法治如何助力小康,司法审判已给出了答案。

上一篇: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
下一篇:人民财评:“一点都不能少”是底线也是红线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