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具新闻影响力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主页 > 金融 >

推进“双碳”目标!浙江划定“6+1”重点支持领域 5年内绿色信贷余额将达2.5万亿

发布时间:2021-07-24 13:1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

  原标题:推进“双碳”目标!浙江划定“6+1”重点支持领域 5年内绿色信贷余额将达2.5万亿

  作者:姜樊

  近日,浙江银保监局等10部门联合发文,划定“6+1”绿色金融重点支持领域,推进该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浙江银保监局表示,力争2021-2025年,浙江省将绿色信贷年均增速高于20%,余额达到2.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气候融资每年新增2000亿元以上。引导绿色保险全面深入参与气候和环境风险治理,每年为环境风险治理领域提供的风险保障额度超650亿元。

  浙江此次还将健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风险管理体系、开展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等问题写入其中,并强调将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强化信息共享和多跨协同场景运用。

  划定“6+1”重点领域

  近日,浙江银保监局等10部门联合制定出台了《浙江银行业保险业支持“6+1”重点领域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并将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六大领域以及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简称“6+1”)纳入重点支持范围。

  浙江银保监局表示,《行动方案》将碳达峰碳中和融入绿色金融发展整体布局,推动建立与碳排放强度控制相匹配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健全以节能降碳增效为导向的绿色金融服务机制,全面打造绿色金融发展示范省,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表示,浙江此次发文圈定的“6+1”重点领域,均是当前绿色发展的核心领域,如能源、工业、交通等行业,亦是绿色发展过程中市场关注的热点领域。与众不同的是,此次浙江将居民生活领域纳入重点领域十分有必要。

  “向绿色低碳转型,实际上是上游企业在支付相应的成本。居民如果不改变使用习惯、没有低碳意识,很可能让企业丧失低碳转型的动力。”施懿宸直言,消费者作为最后 ‘碳足迹’的最后一环,在整个行业低碳转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支持高碳产业转型

  《行动方案》显示,浙江将建立绿色低碳项目清单制管理。建立节能减碳技术改造项目、绿色低碳项目、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三张清单”,配套专项授信额度,推动信贷资源向绿色低碳项目倾斜。引导保险资金加大绿色低碳项目投资力度。同时,全力保障低碳高效产业发展融资需求,支持高碳高效产业低碳转型。严格控制高碳低效产业信贷投放,倒逼企业改造提升或退出。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融资。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若想达到“双碳”目标,不仅要支持“纯绿”项目的发展,还应该支持“棕色”高碳产业向低碳方向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在资产端与负债端均有大量可创新的空间。

  “企业转型就面临着风险和不确定性,这意味着保险公司在负债端就有创新的可能性。如在绿色建筑行业中,面对无法达到事前承诺的绿色建筑标准等问题,保险则可起到相应作用。”施懿宸表示,而在资产端,金融机构的创新空间同样较大,如银行绿色信贷的利率可与企业减排完成度挂钩等。

  《行动方案》也明确指出,浙江将研究制定细分行业和领域的授信支持政策方案,着力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领域金融支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同时,支持开展银团贷款、绿色转贷款等业务合作,扩大绿色融资覆盖面,降低融资成本。探索更多以绿色为主题的银行理财、信托、基金等金融产品,丰富居民投资渠道,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企业转型的风险,浙江还引入了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等概念,降低低碳转型带来的风险。

  根据《行动方案》,浙江将探索将气候相关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健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风险管理体系,制定气候风险评估标准,开展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评估风险敞口,做好应急预案。强化绿色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同时有效防范化解高耗能、高排放金融风险。并充分发挥保险参与环境与气候风险治理作用。

  建立数据共享机制

  浙江银保监局介绍,《行动方案》强调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强化信息共享和多跨协同场景运用。依托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等渠道,进一步扩大企业环境信用信息、绿色项目、绿色制造、绿色工厂、绿色建筑等绿色信息共享范围,并对接浙江省企业碳账户、工业碳平台、有关碳交易平台等,强化碳排放、碳交易等信息集成共享。

  同时,浙江还将推动银行保险机构综合运用相关多部门多维度信息,建立完善涵盖绿色项目贴标、环境效益测算、气候和环境风险评估分析等功能的数字化管理系统。

  “在碳中和、碳达峰的过程中,当前面临的最大难点就是数据。”施懿宸表示,如果没有相应的数据,金融机构就无法衡量出企业的绿色价值,更无从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而如果各机构、各地区对绿色数据要求尺度不同、衡量标准不同,则可能导致监管套利的行为出现,将不利于绿色金融总体发展,建议监管应尽快制定适用于全国的数据及计算标准。

  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此前在“中欧气候投融资暨ESG国际合作会议”上亦建议,中国应建立起国家级的碳排放数据库。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很长时间,建立并完善全国碳中和数据库,将有助于政府层面制定相关碳排放时间表与路线图等,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基础数据不扎实,可能会影响监管对实现 ‘双碳’目标的进程和实施力度的判断。”在叶燕斐看来,尽管碳减排数据虽然带有私人性质,但从影响来说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数据,所以建数据库只能是政府部门来做,上市、发债等融资主体均应公布自身碳排放数据,至少需要公布企业用电、用水和燃料等方面的实际数据,以此作为推测碳排放量的依据。

上一篇:中国银行长乐支行被罚80万:个人贷款贷前调查不尽职
下一篇:央行定于7月26日发行中国书法艺术(楷书)金银纪念币一套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
广告位